返回
报告标题 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试行
发布主体 碳道
发布时间 2024-08-30
报告类型 行业洞察

控排企业通过福建碳市场,购买福建林业碳汇(FFCER)用于抵销自身碳排放;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通过新建碳中和林实现会议碳中和;顺昌县法院在审理滥伐林木案时,引导被告人购买当地开发的“一元碳汇”,赔偿林业碳汇损失……


近年来,营建碳中和林,开发林业碳汇,开展碳汇交易,渐成流行。坊间生动地称之为“卖空气”。


那么,什么样的林子算碳中和林,什么样的“空气”才能换来真金白银?近日,福建省林业局发布《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方法》),为“卖碳翁”们提供了全省统一的标准。


并非林子都叫碳中和林


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全省首单福建碳中和林项目碳汇交易在武平县签约。武平县天源国有林场有限公司与武平永鸿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签署碳汇购销协议,共交易林业碳汇量500吨。此次交易的碳汇项目,便是基于《方法》开发的标准化产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叫作“碳汇”。作为全国最“绿”省份,福建森林植被碳储量超4亿吨。


但不是所有的林子都是碳中和林。一般来说,碳中和林必须依据特定的项目方法学开发,其产生的碳汇量经专门机构核算后,才能入市交易。最初,福建的碳中和林服务的是场内交易。


2016年,福建碳市场开市,将福建林业碳汇(FFCER)作为三大标的物之一。其运行的基本逻辑是:主管部门每年为控排企业分配一定的碳排放配额。如果年度实际碳排放量超过了配额量,控排企业就需要购买其他企业多余的配额,或者福建林业碳汇(FFCER)等碳信用产品,来抵销多出来的碳排量。全国碳市场同样开展类似的林业碳汇项目交易。


林业碳汇交易,催生了一批为“卖空气”而生的碳中和林。不过,场内交易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当前碳配额分配较为宽松,林业碳汇需求有限、流动性不强、价格较低;另一方面,相关方法学对地块、林种、树龄、开发主体等有严格限制,导致不少林子难以开发成碳中和林。


因此,福建各地将目光投向了场外市场,因地制宜开发更加灵活的项目方法学,打造本土林业碳汇项目,开展场外交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顺昌县的“一元碳汇”和三明市的林业碳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是当地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都可以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在计量方法上也更加灵活。


场外交易,激活了林业碳汇市场,但新问题接踵而至。


“各地林业碳汇产品林林总总,计量监测标准不统一,交易大多局限于本地,不利于市场拓展。”福建省林业局造林处三级调研员杨子清说,有必要构建全省统一的林业碳汇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省林业局组织制定《方法》。《方法》在现有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基础上,吸收了“一元碳汇”、林业碳票等基层经验,旨在规范福建碳中和林项目的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量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回答碳中和林关键问题


今年6月,《方法》在武平县、漳平市、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三地试点验证后,通过专家评审,并于近日发布。《方法》回答了“什么是碳中和林”“怎么建碳中和林”“‘空气’如何量化”等关键问题。


根据《方法》,碳中和林指的是以服务碳中和为目标,所营建、新造、保护和恢复的林分,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人为管理产生的碳汇量,用于抵销企业和个人碳排放、党政机关为主实施的大型活动和公务会议等产生的碳排放。


“人为管理”是其中的关键。它意味着,并不是一片林子吸收了二氧化碳,就可以计入碳汇量用于交易。只有采取与一般做法不同的管理措施,额外增加的碳汇量,才能上市交易。这就是所谓的“额外性”。


以造林项目为例,《方法》对树种选择、树种配置、苗木栽植、林地整理、肥料管理等,均提出了要求。比如,要采取生长速率快、含碳率高的树种;营造混交林,注重速生互生共生树种配置;使用实生苗,优先选择良种壮苗,若使用袋装苗,应去袋,舒根呈辐射状后栽植;采用不炼山耙带造林,禁止陡坡全锄全垦整地,保护林地原有的幼苗幼树。


只有采取了这些管理措施,一片新造的林子才具备额外性,可视为碳中和林。不过,也有一些林子可免于额外性论证,包括属于生态公益林的碳汇项目,属于成过熟商品林的碳汇项目,以及在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县(市、区)开展的碳汇项目。它们本身就具有公益属性,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除了碳汇收益难以获得其他经济收入。


碳中和林建好后,究竟贡献了多少碳汇量呢?《方法》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严谨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碳汇量核算方法,并明确了具体的监测程序。由此测算出来的碳汇量,经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便成了可交易的标准化产品。


按照计划,未来福建将依托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构建全省统一的林业碳汇交易平台,改变目前基层各自为政的局面。


什么样的林子更固碳


“空气”能卖钱,那该如何固定更多“空气”呢?这就涉及森林高固碳技术。


“现阶段,全省林业工作已由以生产木材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向好,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杨子清说,探索高固碳营造林技术措施和价值实现路径,能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科学营造林的内驱动力,进而推动森林质量持续提升。


为此,2022年,福建省林业局在全省20个县(市、区)和国有林场开展林业碳中和试点,探索以增加碳汇为目的的高固碳营造林模式。


一般来说,树木有特定的生命周期,到了一定阶段,其生长速率与固碳能力便开始放缓。不过,我省森林并未进入“老龄化”,在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老树仍在高速生长。


这片位于九岗管护站的杉木林,于1986年造林,经过4次抚育间伐,现存面积4300亩,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杉木大径材人工林。为了增强老树的固碳能力,林场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采取“开通一条路,砍掉干扰树,调整郁闭度,留下目的树,套种珍稀树,封山加管护”的做法。


最新测算数据显示,这片近40年的林子,蓄积量仍在高速增长,年均蓄积增长量为1.5立方米/亩。按照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估算,该示范林每亩年均增加碳汇2.74吨,是一般林分的3倍。


同样作为试点单位的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则通过种植杉木、木荷、枫香和闽楠等高固碳树种,采取主伐改择伐不炼山耙带造林、单层林改复层异龄林、单一针叶林改针阔混交林等手段,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高价值的异龄针阔混交林。


两年间,20个试点共建成碳中和林102.6万亩,其中高固碳示范片面积4.7万亩。试点项目在监测期内实际产生总碳汇量132.1万吨。下一步,福建将总结提炼各地探索的高固碳技术,形成系统集成的技术体系,面向全省推广。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8-30 作者: 生物圈三号
0
220

0

收藏

0
220
最新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内容

长按图片保存

hi@deeprocknetzero.com

没有账号?点击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