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技术名称 暂无
副标题 美国开发的新型设备可“凭空”发电
创新者 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
官网 暂无
技术类别 暂无
技术奖项 暂无
技术亮点 暂无

只要有空气就能持续发电?这听起来更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不过,近期Nature 上刊发的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Jun Yao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却实实在在地报道了这样一个器件。


器件的核心材料看起来并不算太复杂:把提取自广泛存在于土壤的一种细菌(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的蛋白质纳米线分散在水溶液中,滴在玻璃片等基底上,将水蒸发掉,就能得到由蛋白质纳米线交织形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薄膜(图1a)。在这个薄膜上下各放上一片金电极(尺寸不同,下面大,上面小,这很关键,后文会解释),形成的器件在空气中竟然能持续输出电能超过20小时。测量它的I-V曲线可以看到,曲线并不过原点,与横纵轴的交点分别代表着它作为一个电池的开路电压(0.5 V)和短路电流(250 nA)。

图1. 蛋白质纳米线发电器件的结构和输出。图片来源:Nature


器件结构不复杂,但事情似乎越来越复杂了。器件核心材料居然不是能源领域热门的钙钛矿、二维材料等等,只是从常见细菌中提取的蛋白质;还有,尽管产生的电能不算多,但能量不会无缘无故产生,这种发电器件的能量源头又在哪里?


其实,该文一作、Yao实验室的研究生Xiaomeng Liu在两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蛋白质纳米线能自发产生电流的有趣现象,但找到电能来源和工作机理却花费了他们很长时间。[1]


在后续研究中,他们发现:

1)发电现象高度可重复,只要薄膜厚度以及环境湿度相当;

2)在黑暗环境下也能观察到,排除了光伏现象的干扰;

3)改变环境湿度会影响输出(图1d,湿度直接影响输出电压);

4)输出非常持久,说明不是因为测量中出现的充电现象;

5)金电极为惰性电极,自身不会由电化学腐蚀等干扰,且将电极替换为碳电极也能观察到该现象;

6)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没有影响;

7)分析测试表明蛋白质纳米线在发电过程中并未降解,也不存在能诱发电流的杂质。


这些结果指向一种可能性:空气中存在的少量水蒸气或许就是电能的源泉。


此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在利用空气中的水来获取能量。例如,曲良体教授等人于2015年就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报道了他们用氧化石墨烯膜实现的湿度向电能的转换 [2],并在之后持续推进这个过程的发电效率。另外,不光从空气中吸水可以产生电能,水蒸发到空气中的过程也可以用来发电,周军教授、郭万林教授、邓少芝教授和陈建教授等人2017年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上发表论文 [3],报道在纳米结构的碳材料表面进行水蒸发也能够产生电压,他们借助于廉价的碳黑片层材料,利用水蒸发可以在常温条件下产生近1 V的可持续电压。

图2. 在器件中的湿度梯度。图片来源:Nature


回到这种蛋白质纳米线发电器件,空气湿度产生电能的原因在于,它能在器件中建立起水的浓度梯度。通过分析,50%的空气湿度下,8微米厚的蛋白质纳米线薄膜中,上表面中水的重量分数约为27%,而到下表面水的重量分数仅为3%。这里需要指出,器件中的关键设计是——覆盖在薄膜上的金电极面积必须较小,否则无法产生梯度(如图2d)。这里湿度梯度产生电能的具体原因还不明确,可能的机制是:由于蛋白质纳米线上有大量的羧基,湿度梯度造成薄膜上下的羧基电离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质子浓度梯度,由此两个电极的化学势出现差异。

该器件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输出功率密度比此前类似研究提高了2个数量级。而且,输出电流和电压能够通过增加膜面积和串联多个器件得到放大。作为演示,作者用空气湿度点亮了LED灯、显示器、以及晶体管。

图3. 器件的放大和实用演示。图片来源:Nature


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出门不用带充电宝了?还真有可能。这项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该器件在非常宽的湿度范围内都能发电,无论是沙漠的干燥空气(湿度约20%)还是亚热带甚至热带的湿润空气(湿度约100%),极大的拓宽了应用场景。当然,该器件最佳工作湿度是40-50%(也是人感觉比较舒服的湿度)。


唯一的麻烦,看起来可能是蛋白质的来源——硫还原地杆菌不太容易大规模培养。这一问题也有研究者尝试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解决,他们使用容易培养的大肠杆菌来生产这种蛋白质纳米线。[4]


期待这些研究(以及更多研究)能以不同的方式缓解能源危机,方便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Electric bacteria create currents out of thin- and thick-air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2/electric-bacteria-create-currents-out-thin-and-thick-air

2. Direct Power Generation from a Graphene Oxide Film under Moisture. Adv. Mater., 201527, 4351-4357, DOI: 10.1002/adma.20150186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501867

3. Water-evaporation-induced electricity with nanostructured carbon materials. Nat. Nanotechnol.201712, 317–321, DOI: 10.1038/nnano.2016.30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nano.2016.300

4. An Escherichia coli Chassis for Production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rotein Nanowires. bioRxiv2019, DOI: 10.1101/856302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856302v1


附件论文引用

Liu, X., Gao, H., Ward, J.E. et al. Power generation from ambient humidity using protein nanowires. Nature 578, 550–554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10-9


参考:https://www.x-mol.com/news/160041

发布时间 2023-08-16 作者: X-MOL

附件资料

fjP.pdf
0
675

0

收藏

0
675
最新评论

提交评论

相关内容

长按图片保存

hi@deeprocknetzero.com

没有账号?点击注册